阅读文字

每天多一点阅读,让文字有温度~

© 阅读文字
Powered by LOFTER

我们终此一生,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,找到真正的自己

文/老显


    断断续续,用了一个星期时间读完《无声告白》,篇幅不长的书,细腻,真实,让人喘不过气的社会现实,读到后半部分感到很是压抑,懂的人才会感同身受。


    书中的所写内容看起来犹如发生在身边,两个人从相知相识相爱结婚生活在一起十几年,以为幸福满满,恩爱如常,竟然全然不知道,他们塑造的一个家庭,像牢笼,似紧箍咒,紧紧捆住他们的孩子们,用苛刻的要求来表达爱,用自己的梦想来强加在他们身上,再用失望来施加无形的压力,孩子们在父母面前不敢表现出哪怕一丝渴望自由的欲望,而父母只在子女拿到优异成绩单的时候才有一丝笑容。


    大家都知道,有一种人,叫做别人家的孩子。有一种使命,叫做完成父母当年未完成的梦。 


    不可否认,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,我们要珍惜且感恩,但这种被赋予的生命到底该由谁来掌控?自己的生命,自己的生活,自己的未来,到底该是什么样子? 自己在父母眼中去奋斗的,所努力的,想挣扎的,正坚持的,就一定是你自己内心深处想变成的那个人吗?


    “父母越是关注你,对你的期望就越高,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的身上,最终把你压垮。”是的,喏,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庭,中国式的教育,中国式的关爱,甚至子女对于父母那种中国式的孝顺。生活中听见某个朋友抱怨:“我不是真心喜欢这份工作的,可我又不能离开,这是爸妈好不容易为我争取到的,我不能让他们失望。”也可能会听到某个即将结婚的人无奈道:“我并非真的爱眼前的这个人,好像只是正好到了该结婚的年纪,父母觉得双方家庭合适,就这样在一起了。”那些年还在念大学的时候,听到有同学说吐槽:“别跟我爸妈说我抽烟哦,我没法让家人知道,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我还是那个完美的乖小孩。 


    而有些人当他们的父母和成长氛围不能给予他们一个合理的解答,给予他们一个继续自由活下去的理由的时候,他们脑子里就开始蹦出一个念头:活着毫无意义,我决定死去。当他们辗转反侧,已经在脑子里百转千回之后做出这样决定的时候,他们的父母和家中人竟然毫无察觉。或许,从小到大,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被要求中长大,习惯了没有原本的自由、没有独立的梦想、没有自我的灵魂,却忘记了,每个人生来并不是这样的。有的人可以习惯,有的人不可能习惯,有的人就只能以死作为逃避了。在这部书里,作者逐渐深入剖析着女主角莉迪亚心中的那种百转千回,淡淡地写出了父母的那种后知后觉。继而,作为读者,我清晰的看到,那种渴望、爱而不得、悲凉绝望的青春期美好生命,是如何被父母被自己给逼死的。 

   

    她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,她只是想逃离。她想到了那片曾经给予她隐约希望的湖水,想到水中找到那种向往的自由和安宁,结果葬身。 

  

    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:不可避免地死亡,内心深处的孤独感,我们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。 而意义是被我们自己赋予的,并不是由所谓的期待组成,它需要用自由的水笔作为独一无二的颜彩勾勒出生命的本色,至少在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之前,愿我们都能活出自己。


    而总有些期待可能来自于我们的家庭、伴侣、外在的价值观、世俗言论等等,于是我们逐渐忘了自己是谁,忘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,就慢慢地变成了囚鸟。期待源于外在,外在多是他人之梦,留给他人去实现吧,当我们承载着不堪重负的他人之梦时,就应该卸下伪装,真诚和真实才能够让我们更靠近彼此。爱不是一场道德的绑架,更不应该成为一场无声的告白。


    你曾对别人眼中的自己妥协过,其实每一次的妥协都是对自己灵魂的放逐,放逐在渺无边际的烟尘里无法自拔,最后迷失了方向,沉沦了自己。 


    但是你活着,到底活成了谁? 


————【书评】《无声告白》伍绮诗著————


评论 ( 8 )
热度 ( 330 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TOP